个人资料
智诚
【微信号】:qq437542496
文章数量:121
点击人次:567476
存档
最新评论
- 【转载】 幸福和幸福企业
-
幸福企业
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
幸福是和谐社会的追求古今中外,多少人为财富抛尽昭华,为英名付尽青春,为权位苦煞人生……一路狂奔,无心领略风景,当奔至似乎本该充盈“幸福”的终点时,却一脚踏入虚无与空洞……幸福在哪里?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幸福已经超越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不同时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不停地追求幸福:柏拉图为开讲“幸福”而建立学院,他的明星学生亚里士多德则为了表达自己对生命繁荣的观点而开设讲堂。而在早于他们一个世纪的中国,孔夫子周游列国去传播他对追求充实生活的理想。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所有宗教和哲学中,无不涉及关于幸福的问题。自助(Self-help)大师有关如何获得幸福的书籍,已经从印度到印第安纳,从耶路撒冷到吉达港,乃至传播到全世界各地的书店。哈佛大学由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本·沙哈尔开设了一门“幸福课”,其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这又是为什么?
据研究发现,与自我感觉不幸者相比,幸福者更少染上疾病,更富有爱心、宽容心和可信度,更精力充沛、具有创造性。一般来讲,幸福指数高的单位,人们工作很充实但心情舒畅,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幸福指数低的单位,人们虽然工作很轻松但却并不快乐,聊无生机。
幸福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追求幸福是实现个人身心健康的精神动力。幸福对人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积极的心态、快乐的生活,更重要的在于在前人不断探索研究的基础上,让每个人都能把握好生命的脉络,在奋斗的同时掌握好对未来的方向。
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发表的全球人类发展报告(该报告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写的一份独立报告,是重要学者、发展工作者和开发署人类发展报告处成员组成的特选团队合作的产物。自从1990年以来,每年都出版全球《人类发展报告》,每年深入探讨一个与人类发展领域有关的不同问题,该报告已发展成为开发计划署的旗舰刊物以及该机构最重要的政策分析与倡议工具。)在192个国家中,不丹位居发展排行的第134位,但不丹在“全球快乐排行榜”中名列第8位,紧随瑞典、瑞士、芬兰、挪威这些高福利、高收入、高税收、高消费国家之后。在手表、收音机和电饭煲被视为家庭富有“三大件”的不丹,为什么人活得比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幸福快乐?
不丹幸福环境要归功于不丹第四代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创造性提出“国民幸福总值”(GNH)理念,以替代很多国家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NP)的理念。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强调,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因此,不丹的“国民幸福总值”由四大支柱组成: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坚持传统文化和实行善治良政。30余年来,追求“国民幸福总值”最大化是不丹政府的奋斗目标,其结果是政通人和、国泰民乐。
反观中国,2013年GDP总产值为9.4万亿美元,是不丹GDP总产值的几千倍,而在“全球快乐排行榜”上却榜上无名。 国富是为了民乐,经济发展是人民所愿,但未必就能一定带来幸福和社会和谐。幸福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追求幸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追求。
幸福是企业的重要使命
在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中,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结为三点,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亲和需求。劳动者是由于各种动机在各行各业中不断地奋斗,之前中国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更关注成就和权力,而忽略了对亲和的需要。当下中国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近几年频繁提出建设幸福中国、创建和谐社会,全社会都在关注如何通过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如何通过关爱员工真正实现合理用工和和谐发展,让更多企业和所有劳动者都能觉察自我,把企业打造成幸福的团体。
近些年来,有些企业具有破坏性和掠夺性,走向了幸福的反方向,他们肆意追求利润,无所顾忌地突破商业道德底线,洗劫我们的社会财富,贪得无厌地剥削员工,破坏生态环境,成为社会的毒瘤和人类的灾难。
世通公司背负巨额债务轰然倒地,会计假账无限制的泛滥,丢失了企业的基本责任,更何谈为员工创造幸福?三鹿 奶粉的致命伤害,引发了人们对公众品牌的危机意识,三鹿集团倒闭的根本在于只顾于物质上的贪婪,成本的不断降低,而忽略了企业产品的真正目的是为客户创造健康和幸福。雷曼兄弟引发的金融海啸,圈进去了无数普通纳税人的钱财,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再一次深深地伤害了普通百姓,企业良知的底线被不断突破……这都证明,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有企业对员工、对客户、对社会的责任。企业有责任感,员工才能有幸福感,客户才会有真正忠诚的感知度,这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
企业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存在的。我们看到更多企业凭借高效和创新为社会创造财富,以“企业公民”的良心为员工带来幸福,为合作伙伴带来利益,为社会带来和谐,为人类带来福祉。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也是倡导幸福企业的楷模。他27岁创办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52岁又创办了KDDI,成为仅次于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稻盛和夫在经营企业过程中,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公司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是保障员工及其家庭的幸福生活。1984年,稻盛和夫把自己17亿日元的股份赠与1.2万名员工,在他的著作《人生与经营》一书中写道:“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公司永远是员工生活的保障”。
在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在履行着这幸福的责任,华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华为基本法》与华为公司一样,在中国产业界享有盛誉。正是基本法的诞生,使华为从幼稚走向成熟。华为对员工系统的职业培训成为了业界的“黄埔军校”。通过制定华为内部的“五级双通道”的职业发展路径,结合职业发展资格等级的认证——实现“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化管理,使得华为员工在培训方面有了清晰的方向。华为引进了全套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得对员工的培训更加针对化和系统化,培训中都在强调华为的狼性文化,让员工在这种环境下迅速成长。在激励方面,华为一直采用《华为内部员工股权分配政策》,让所有的员工都能享受企业成长所带来的价值和汇报,促使员工积极努力的为自己为公司创造着价值。
纵观国内国外,幸福企业的理念已经不再是书本中的畅想,它已经走入到我们企业的一线。从国家的号召、企业的行动、员工的需求等各个方面来看,企业在业务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创建员工幸福的平台。 张卢峰/和君咨询
评论(0)
点击次数(5321)
评论(共0条评论)